“四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精心组织,整合资源,坚持以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采取形式多样、灵活生动的学习方式,把鲜活丰富的“四史”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党员认真学习“四史”,进一步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加深对党的初心使命的感悟,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奋进。
制定1张课表
“四史”要学什么?何时学?怎么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院党委精心制定了一张“四史”学习教育“课程表”,课程表中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形式和组织单位等一目了然,清单式的课程安排让师生党员在“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更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同时,学院将“四史”学习教育资料汇编成册,将优质的学习资源、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及时发放给学院师生。
依托2个阵地
学院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调动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积极性的做法,打造线上和线下两个学习平台,精心举办5次专题讲座、3次电影赏析、2次知识竞赛、5次经典诵读,并先后组织师生参观奉贤博物馆“追梦前行——共和国现代化之路”的展览、中共四大纪念馆和海湾女子民兵哨所等红色教育基地。同时,充分利用移动APP、“两微一端”等信息技术手段,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引导师生把学习党的理论作为“必修课”、“常修课”,不断汲取科学智慧,积攒前行的力量。
聚焦3个融合
一是融合教学工作。“四史”学习教育以来,学院结合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建设,引导专业教师及时将“四史”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工作的动力,将“四史”学习教育的盐,巧妙融入“课程思政”的汤,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课程思政临时党支部,并多次组织课程思政工作专题会议,形成了学院课程思政“1234”建设方案。对标学校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和ASciT(爱科技)九大关键能力培养,以“融合创新”为途径,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如学院紧紧围绕“ASciT-OBE”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一支有“精气神”的教师队伍,即打造了城市建设、安全管理两个领航团队,打造一批有“精气神”的专业课程即构建了20门“荣誉课程—示范课程—重点课程”三级领航课程,培养了一批有“精气神”的城市筑梦人。
二是融合科研工作。“四史”学习过程中,学院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一方面注重加强“研究生—高年级学生—新生”纵向交流。学院研究生支部坚持定期开展沙龙讲座,加强朋辈交流,研究生党员们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为本科生基础科目学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活力,切实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各专业“专家—教师—学生”纵向交流。2020年6月,学院建筑系主办“2020五校联合设计活动”,上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及浙江科技学院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以城市工业遗产活力再生为主题,选址在上海内环传统老工业区,学生的设计体现了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城市的现实思考、专业精神和执业理念,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三是融合人才培养。学院在“四史”学习中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为加强学生党员的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学院党委组织学生党员走进新生社区,向新生宣传“垃圾分类”和“光盘行动”的理念和相关知识。同时,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党员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支部建在专业上”的工作理念,积极组建“啄木鸟志愿服务队”,排查校园安全隐患,并将排查内容积极与后勤处、保卫处等部门进行积极协调,为打造安全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蔡亚鸣老师在学习“四史”的同时,寄情翰墨,以“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为主题创作了一批艺术作品,入选上海市重点省部级课题。其中绘画作品《最小病人治愈一城人心》收录于“学习强国”平台的“战疫同心·书画助力”文艺抗疫栏目,用画作向社会传递温暖和力量,并把该作品赠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学院文化的感染下,一批批学生也拿起画笔,加入到服务学校、服务社区的活动中。2019年以来,学院建筑学学子、康乐福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医院、学校绘制壁画9处,以专业服务社会发展,用青春彩绘祖国大地,他们以不辍的画笔践行梦想,将自己对扎实的专业精神,对美和艺术的追求,融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