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以党建为引领,依托课程思政、艺术实践、科研实践、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路径,打造“三台联动”的育人体系,即 “讲台”培养师范生技能,“舞台”展示专业学习成果,“写字台”体现科研实践能力,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新格局。
“讲台”前坚守初心,以课程思政培根铸魂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组织学院党员教师积极加强艺术类思政课程的建设,以期培育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深入挖掘师范高校艺术专业、艺术课程和美育活动中的思政元素,将技能培育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的艺术类思政课程,打造了一张张学校艺术实践特色和人文底蕴的文化名片。2001年以来,先后4次排演教师版、学生版、校园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2016年,应邀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演出,并在上海高校巡演,引发热烈反响。2024年初,组织学院300余位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创排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第五季“伟大工程”示范党课歌舞诗剧《巾帼如歌心向党 书写时代新荣光》,通过讲、演、诵的方式,以“党的女儿忠于党”为切入口,系统梳理、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中的典型女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用诗乐串联人物故事和思政元素,首次集中歌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批“党的女儿”,将《党的女儿》从“单体人物版”扩容为“群体人物版”,以更加深厚的历史纵深和更加宏大的视角展现巾帼英雄的风采,让现场观众充分感受信仰的力量。
“舞台”上奋楫笃行,用艺术实践凝心聚力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基层党建+舞台实践+理论学习”的培育模式,将党建与学生艺术实践、创作演绎、社会服务、理论学习相结合,让党的理论知识融合于专业学习成果之中,呈现在舞台之上。学院连续7年承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总演出场次55场,总观摩人数达35000余人次。在今年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精心组织策划“时代礼赞”——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之春”艺术展示周,通过何占豪古筝重奏作品专场、林华原创合唱作品专场、中国钢琴作品专场、中华古诗文传声注调活态展演专场、优秀校友原创音乐科技作品专场、中俄合作项目教师专场、交响乐经典作品专场音乐会、手风琴作品专场、民族器乐作品专场和“巾帼如歌”校园版歌舞诗剧等十场精彩纷呈的专场演出,倾情演绎中外经典艺术作品,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党建与思政特色深度融合的优秀作品。活动期间,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累计报道十余篇。紧密结合上海五大新城建设,学院党委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和艺术团队组建“文艺轻骑兵”,组织优秀的师范生参与寒暑假爱心寒暑托班,深入社区、农村、军营、专业文化场馆等进行实践调研,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演出和艺术拓展课程,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写字台”边润物无声,为科研实践提质增效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党建工作与科研实践的同频共振,通过多元化的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搭建“名师讲堂”学术平台,通过开展学术讲座、大师班和教研会等系列活动,持续推进专业发展和内涵建设,实现以“教”促学,以“研”促教。其中,《弦悦团排演与实践》课程获2023年度上海市“最美艺课”公共艺术课程。多位青年教师先后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上海市哲社课题等立项。组织学生党支部开展系列活动,将当下流行的City Walk与参观上海红色场馆相结合,通过器乐演奏、独唱、合唱等艺术形式,使党的理论、科研实践、社会调研、音乐知识、经典鉴赏等元素融为一体,带领大家重温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将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深挖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在吸收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深化美育改革创新,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构建了“课堂教学+艺术实践+辐射带动”三位一体的艺术教学实践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自主探究能力,有效推动学院思想价值引领工作的持续创新与深化。
未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不断拓宽党建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路径,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三台联动”,构建“党建+艺术”的育人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等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持续赋能学院高质量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