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在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校领导班子第二次集中学习研讨暨党委中心组学习会,结合高校工作实际,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校领导童世骏、钱旭红、朱民、王宏舟、杨昌利、曹友谊、孙真荣、梅兵、李志斌、戴立益,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程静参加学习。会议由校党委书记童世骏主持。
会议专题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相关论述。校党委副书记杨昌利领学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相关篇目和论述;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友谊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摘编》中关于“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的相关篇目和论述;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真荣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摘编》中关于“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相关篇目和论述。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郭秀艳教授、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顾小清教授,分别围绕“人类认知规律研究对教育的启示”“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变革——学习科学的视角”作了主题发言。
校领导班子成员围绕专题学习内容和主题发言进行了交流研讨。童世骏指出,教育事业从来就非常重要,但在今天的中国,在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如果我们把“强起来”不仅理解为国家硬实力更强,而且理解为国家软实力更强;不仅理解为捍卫国家主权的外实力更强,而且理解体现民族素质的内实力更强的话,那么,冯契先生作为哲学家也一直非常重视的毛泽东在1940年提出的那个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今天就已经转型为一个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师范大学办学者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中国人向何处去”。就高等教育而言,童世骏认为这个问题与下面四个问题关系特别密切: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高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去阻断而不是强化贫困代际传递?如何在信息科技时代通过高校的科学研究功能去缩小而不是拉大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隔阂?如何在人工智能逐步普及的未来通过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去温暖而不是冷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告别物质贫困以后通过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不仅给人以物质力量而且给人以精神力量?童世骏希望,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我们能在思想上行动上对这些问题做出更好回答。
校长、校党委副书记钱旭红指出,要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无标准答案的学习。他指出,在教育中运用人工智能,要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而不是成为老师的工具,要成为老师的助手,不要磨灭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创造力才会推动一个民族和社会的进步。钱旭红认为,必须依托华师大的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研究力量,推动教育信息化在基本理念上实现创新。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智慧教育不是用技术来强化教育,而是如何提供更多能够激发灵感和创造性的答案,实现跨学科培养,以便使学生更加个性化、更具有探索精神。钱旭红认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知识更新快,同时学习者也是知识创造者,要有跨学科的知识教育模式,从知识观层面对教育创新。钱旭红表示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要把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创新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实实在在地解决具体专业的问题。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宏舟指出,教育是跟马克思主义最精髓的内容最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教育学和师范教育是华东师大的特色、底色和亮色。他指出在师大工作的人,如果不懂教育,不用教育的目标来要求自己,没有教育理论支撑,没有教育理念贯穿,没有教育理想的激励,没有教育理性的调控,就是不合格的。他指出,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责任、时代使命和初心。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梅兵指出,不忘初心的“初心”就是谋幸福,谋复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她认为华师大作为教育大校,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对焦教育提出的培养人才的需求,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推动人才培养战略的创新。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志斌指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从目前来看,更多地体现的是科技对教育的支撑,是现有技术对教育的支撑,所以目前的教育现代化还是处在一个非常浅层的阶段,是以教学应用为主的,应该大力推动革命性的创新。
副校长戴立益就高校双学位及联合培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他表示,在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要更有创造力才能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