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 首页 / 高校动态

让优秀人才各安其位各展其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人才强校经

时间:2019-04-29 来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近日,由上海联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携手共建的“5G+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实验室围绕超高清8k视频编解码、数字版权保护、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应用需求,开展基于5G网络特性的行业应用研究合作。这标志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G校园网已全部建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也成为全国首个实现5G网络深度覆盖的高校。这一重大进步得益于我校大力推行人才强校战略。

2018年7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王国中教授担任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同年11月,王国中教授代表学校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副总戴苓女士共同签署了“5G产学研合作协议”,今年3月,“5G+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

回想去年初刚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没有办公室、实验室也没有学生,海归教授吕爱凤说,人地两生的自己曾十分焦急。“幸运的是,我校人才办和化学化工学院领导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从实验室装修到科研仪器申购,到分配研究生、科研助手等等,一气呵成,快速到位。在校方支持下,我去年已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前些时日,在天津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会议’上做完报告后,和我同期回国的许多老师感叹:你们学校的办事效率真高!”如今忆述这一年,吕爱凤真是心情舒畅,笑逐颜开。

王国中教授、吕爱凤教授的经历,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不属特例,而是一种制度化常态。多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加强党对学校人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着力管好宏观、管好政策、管好协调、管好服务。学校党委着眼学校事业长远发展,力倡敬才聚才揽才,既重视本校培养人才,又开拓视野广聚人才,将国内外的优秀师资人才集聚到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事业中来,使他们各安其位、尽展其长。继前些年成功引进兼职院士3名,去年又全职引进教育学科朱高峰院士等。如今,高层次人才由原来的5名增至52名,包括从院士到各科著名学者专家等诸多人才,专任教师博士率则提高到54.46%,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业已构筑起高端人才济济一堂的厚实平台。

人才难得。爱才重才,是宏大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出来了,或者引进来了,就得持续关心,从事业和生活上扶助好、服务好。该校党委每年专门召开全校人才工作会议,制定队伍规划,并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双组长”。记者了解到,该校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完善了绩效工资分配向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薪酬管理机制。学校还健全了引进人才的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工作等保障支撑机制,集全校之力做好人才支持工作,为人才发展解决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热情饱满地投入教书育人和学校建设中。对关键人才,学校主要领导直接联系,主动关心、照顾其工作、生活,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突出思想引领凝聚人才、突出深化改革激活人才、突出平台建设用好人才、突出用心用情服务人才等举措,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方法。此外,我校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人才工作办公室,人才办是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受领导小组领导开展工作,与人事处合署办公。”该校人事处处长兼人才办主任刘福窑介绍道。

为了促成人才的不断进步发展,既要有支撑服务,也要有考核评估。据了解,该校制订了人才考核体系。

“人才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对高层次人才进行评估。高层次人才须在考核会议上作述职报告并进行现场答辩,考核专家对照聘任协议书、《聘期届满总结报告》及二级单位意见,进行综合评价。”刘福窑告诉记者,评估结果分4个等级,分别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优秀者可续聘,且在下一聘期内可上调10%的岗位津贴(如采取年薪制则上调相应比例年薪);合格者可续聘,且在下一聘期内保持与本聘期同等待遇;基本合格者可续聘,且在下一聘期内下调10%的岗位津贴(如采取年薪制则下调相应比例年薪);不合格者或累计两次考核为基本合格者,将被退出高层次人才特设岗位,低聘或不再续聘。

人才强校,包括师生两方面。人才建设不啻着眼于教师,也落实于学生。该校建校四十年来,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以“需求驱动、校企合作、工学交融”为理念,系统设计并创新实践了“四协同”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一,把“协同育人”作为核心目标。学校践行了理论与实践交替螺旋上升的人才成长规律与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规律。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校企联动机制,与企业用人需求同预测、同规划,破解人才培养结构与企业需求错位等问题。其二,把“协同办学”作为基本途径,集聚各方资源,紧跟产业科技发展需求,最大限度破解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面向长三角,与近千家企业共建集教育、培训、研发为一体的协同育人基地。其三,把“协同就业”作为重要引擎。学校邀请企业参与职业规划;校企共建就业市场网络;运用多种媒介,实现招聘信息与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之间传递畅通,达到供求双方的快速精准匹配,既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又实现学生自身价值。其四,把“协同创新”作为发展源泉。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协同创新关系,最核心的是形成共建、共赢、共享机制。坚持学科、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技术链,以应用性科研和技术转化推动企业技术升级。

“‘四协同’育人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近5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3%以上,毕业生薪资排名位列全国48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达97%以上。”该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办主任董旖旎透露道。

责任编辑:教卫党委
主办单位: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
承建单位:上海东方数据广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