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 首页 / 高校动态

华东政法大学学生支部打造“情景移动党课”

时间:2019-10-23 来源:华东政法大学

为全面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委关于主题教育各项部署,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彻习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挖掘华政红色故事和红色基因,10月19日上午,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党委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在长宁校区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情景党课。本次学习主要分为“探寻红色印记”与“参观拾忆红色印记”两个部分。

在“探寻红色印记”阶段,学生被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前往交谊楼、四号楼前草坪、六三楼、四十号楼和韬奋楼等特色建筑,寻找隐藏在校园内优秀历史建筑中的五个红色印记信封,信封内分别装有一张卡片,卡片的正面为每栋楼的照片及简介,背面分别为“我爱你中国”五个字,最终将拼图集齐后拼成“我爱你中国”。

该环节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提升了学生对探索华政建筑历史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对于华政建筑历史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

参观路线沿着“交谊楼-四号楼前草坪-六三楼-四十号楼-韬奋楼”的线路,红色故事的讲解由以往支部书记讲解模式变为“大家讲”模式,学生从“听人讲”变为“主讲人”。活动还邀请了原党委宣传部部长黄勤学老师详细介绍“帐篷精神”“韬奋精神”等,使学生更真实感受到学校在复校初期艰苦创业的故事,更受鼓舞和激励。

 在统一参观前,学生党员在曾经解放军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交谊楼,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前,在研究生教育院党委书记刘丹华老师的带领下,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当大家再次铿锵有力地说出入党誓词时,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那一丝家国情怀萦绕在所有同学心头。站在党旗下,大家更加坚定了要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


宣誓结束后,1931班侯晓芮同学为大家讲解了交谊楼红色故事。通过讲解使大家深切体会到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律露宿街头,秋毫无犯的奉献精神,体会到“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真正意义。

                                            

大家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前往四号楼前的草坪,黄勤学为大家还原了1979年复校初期时的场景。他说,复校之初学校面临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校舍不足。在此情况下学校毅然作出在帐篷内办公,把条件较好的四号楼让给师生用的决策,并在四号楼前的大草坪上搭建了5个帐篷。“5个帐篷就在现在的四号楼门口,当时很感动,这些领导过去都是老革命啊!”说到这里,黄勤学有些哽咽,眼眶也有些发红,“我们在上面,看他们在下面,当时心里就看得很难受。”通过黄老师的讲述,学生更加明白“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华政精神内涵,更加明白艰苦奋斗、苦中作乐的帐篷精神内涵,黄老师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大家诠释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华政人应有的模样,让学生备受激励。

六三楼前,研1826班奕慧龄同学为大家讲解了六三楼名字的来源以及背后所蕴藏的红色故事“五卅惨案”。1925年6月2日,为进行爱国声援和反帝斗争,以孟宪承为首的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6月3日愤然离开,组建了光华大学。这一离校事件就是“六三”事件,“六三楼”因此而来。刘丹华对此作了补充,她在六三楼前的旗墩前指出,“五卅惨案”就是因为当年圣约翰大学学子想要在此降半旗致哀顾正红,爱国热情空前高涨。通过刘老师和奕慧龄同学的讲解,不仅使学生对于六三楼的红色故事有了深入了解,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生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前往40号楼小礼堂,这是近100年前孙中山在此演讲过的地方。侯晓芮同学负责讲解。沉浸在过去故事中的学生被孙中山先生的风采所折服。今日之华政,作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一直践行着孙先生“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着“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

学生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来到最后一站——韬奋楼。学生党支部书记刘俊良为大家讲解了韬奋楼的历史、样式和改名来源,为大家介绍了爱国志士、优秀共产党员邹韬奋的主要事迹和毛主席在邹韬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为他题的词,使得学生对于韬奋楼不仅多了一份了解,也多了一份敬畏与崇敬。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致敬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壮行未来,华政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华政人身上更是一脉相承了共产党员的火热初心。通过红色印记探寻活动不仅使藏在华政园历史建筑内的故事“活”了起来,也使学生的爱党爱国爱校情怀高涨起来,真正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心走实。





责任编辑:华东政法大学管理员
主办单位: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
承建单位:上海东方数据广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