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结合服务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早谋划、齐动手、出实招,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近日,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推选结果公布,上海海洋大学以组团攻坚助推西藏亚东县脱贫摘帽形成亚东鲑鱼特色支柱产业为题材报送的“一条鱼带动了三乡镇156户442人脱贫”项目以第一名顺利入选。
上海海洋大学自1912年创办以来,肩负着“渔界所至,海权所在”家国使命,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长期致力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在2018年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教育部网站在首页刊发了上海海洋大学组团攻坚助推西藏亚东县脱贫摘帽形成亚东鲑鱼特色支柱产业的事迹。
上海海洋大学自1912年创办以来,肩负着“渔界所至,海权所在”家国使命,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长期致力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在2018年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教育部网站在首页刊发了上海海洋大学组团攻坚助推西藏亚东县脱贫摘帽形成亚东鲑鱼特色支柱产业的事迹。
早谋划,利用暑假筹划主题教育
作为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在暑假开始着手准备主题教育。今年8月,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吴嘉敏率团赴西藏、青海等地调研学校在当地的扶贫项目情况,分别与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孟文海、副市长杨勇,上海驻西藏办事处主任张永刚,上海市驻西宁办事处和上海市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联络组组长、果洛州副州长冯志勇等领导进行汇报和会谈,共同谋划学校在西藏亚东鲑鱼精准扶贫和产业援建、青海门源冷水鱼繁育与育苗项目的推进事宜,并决定在主题教育期间把扶贫工作继续作为主要抓手进行深入推进。
校党委书记吴嘉敏与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孟文海、副市长杨勇等领导会谈
暑期调研亚东鲑鱼项目
暑期调研青海门源冷水鱼繁育基地
齐动手,多方协同加快工作进展
今年7、8月,上海海洋大学科技人员多次赴云南、青海等地开展渔业科技服务,助力产业技术扶贫。在云南德宏州对口扶贫养殖的河蟹已完成最后一次蜕壳,进入强化培育阶段。上海海洋大学与当地养殖户保持联系,持续提供技术指导。自中秋节开始,肥满度较好的河蟹已在当地陆续上市,成为在亚热带地区养殖河蟹成功的典型范例。
9月以来,亚东鲑培育技术取得较好进展,成活率不断提高,达到这几年以来的最好水平。亚东鲑鱼的工业化车间建设有序推进,将成为国内冷水鱼工业化养殖的最高建设层次和最大建设规模之一。青海门源冷水鱼三倍体虹鳟苗种培育生长情况喜人,成活率达90%以上,将向青藏高原地区的养殖户提供苗种,为国家精准扶贫发挥作用。
10月,学校多名技术骨干还将前往云南德宏开展水产技术培训,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科技人员在云南德宏州开展渔业服务与技术扶贫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举全校之力,水产与生命学院、科学技术处、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及技术转移公司等多部门协同,将学科、人才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通过组织保证、任务主导、业绩激励等方式,力保人、财、物、智到位。学校依托一流学科,选派组建强有力的科技服务团。立足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优势学科水产学,学校组建了王成辉教授领衔的亚东科技服务团队,先后派出4名教授、2名高工、2名讲师、4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深入生产一线。同时,根据亚东鲑鱼的繁育规律,形成人员轮值工作机制,确保扶贫项目不少人、不断线。整合资源,在青海门源冷水鱼繁育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成功落地并进行产业化生产,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鱼苗、建池、防疫、回收、销售为一体的冷水鱼养殖产业模式,不仅有力促进当地特色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冷水鱼的规模化繁育和养殖,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以上海海洋大学科技人员为支撑的亚东鲑鱼人工繁育科技服务团
青海门源冷水鱼繁育项目现场
出实招,形成可复制工作模式
学校在聚焦解决关键问题,持续在当地研究转化科研成果,解决了亚东鲑鱼人工养殖“高海拔”“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长”“驯食成活率偏低”等关键瓶颈问题的基础之上,手把手传授操作技术,培养当地技术骨干。引导当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自主参与到鲑鱼产业发展中,掌握养殖关键技术。
同时,针对亚东县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生产实际,专家组多方联动、科学论证,制定出鲑鱼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绿色发展战略。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繁育场地。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集合水产种资资源保护、水环境生态修复、渔业资源评估等领域专家意见,通过整治利用河沟边坡,“不占耕地、绿地、林地”,实现了包括18个育苗池、45个商品鱼养殖池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养殖场地建设。二是发展设施渔业,加大产业技术体系支撑力度。多年来,学校在三峡等地开展设施渔业推广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和产业技术支撑体系。适应亚东需要,学校通过技术嫁接,将成熟的设施渔业输入到亚东,解决了产业发展规模化的难题。三是增殖放流,加强资源保护。通过向亚东鲑鱼自然栖息流域开展增殖放流,实现鲑鱼资源不降反增,有效解决特色资源大规模开发与珍惜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上海海洋大学已逐步形成凸显学校特色、可复制推广的“攻克一批难题、传授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支撑一项产业、脱贫一方民众”扶贫攻坚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