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投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主动适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新任务新要求,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法学实践教育,把主题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立德树人、改革实践中不断自我革命,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做强一流法学专业,培育一流卓越法治人才,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一、抓“课程”,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课程,引导学生深刻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本学期已经开设两场课程;完善“法治中国”精品课程,率先开设《法律职业伦理》专业必修课,对接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总结和探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中国的法治实践以及法律人的职业素养、使命担当为核心内容,有效地对接法科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法治中国”课程现已成为学生中“一票难求”精品选修课,并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推进华政特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彰显专业课育人功能。将16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100%纳入课程思政试点范围,制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航高校建设方案”,建设领航学院及领航课程;将课程思政标准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关键的教改课题,在全市高校率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标准研究,研制建设标准,初步拟定一级指标8个、三级39个指标,确保有指标可对照、可考核,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同时,配足马院编制,加快人才引进,增强发展动力。
二、强“学科”,深化“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学科建设格局。发挥学科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整合刑法学与公安学、犯罪学学科力量,组建刑事法学院;深化“法学+”“+法学”改革,建设若干复合型专业(方向)(如金融法律、法律英语、法治新闻、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办一流的大学,建一流的学科,形成第一流的教学育人资源。立足学科优势和特点,推动课程质量提升。实施“水落金出”计划,着力推动课程质量提升,将金课分类建设机制、水课预警整改机制与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相联动,发动学生评选“我心目中的一门好课”,宣传潜心授课的优秀教师及其金课,引导各学科、各学院开展自我遴选、自我淘汰,淘汰水课,以金课为抓手,反哺推进学科建设体系更趋合理。
三、重“机制”,进一步推动以“通识修养+专业素质+特色素养”为目标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改革。
立足“通识”。建立“人文通识为基础,核心通识显特色,拓展通识促多元”的通识课程体系。2017年,2类8大模块共115门书院通识课程获得立项,践行“三品牌”计划,提升通识课程授课质量,购买引进了22门校外课程,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举办“文伯大讲堂”以及“院士进华政”等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参与学生达近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效果。培育“专业”。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重构专业课程,以知识、素质与能力的综合培养为核心,以君子人格培育为目标,建设书院、社区和专业学院共同支撑的教育空间。紧扣“特色”。制定《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导师制实施意见(试行)》,创造性地设立“3+1+1+2”导师制工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业发展、成长成才等全方位的指导。截至目前,共聘任校内导师132人,校外导师48人,导生50人。2018年,导师及导生共为书院学生开展了数百次指导活动。